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聚焦 > 正文

环球信息:69个非遗项目闪耀雉水 匠心传承点亮城市文化名片

2023-06-07 04:00:41 搜狐号-信息新报

69个非遗项目闪耀雉水 匠心传承点亮城市文化名片

巧手牵木偶,演绎世间百态;与科技对话,释放青春活力。


(资料图片)

日前,如皋杖头木偶亮相央视《奔跑的青春——2023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如皋非遗魅力。

“传承非遗,我们永远在路上!”市木偶艺术团的成员们在央视舞台上留下了响亮的誓言。

杖头木偶的出圈,是如皋市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生动实践。目前,如皋市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9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10个,各级代表性传承人119名,其中省级以上传承人6名。

如皋董糖、白蒲茶干、林梓潮糕、伴今猪头肉等食品飘香在独具如皋风味的非遗餐桌;莲湘、倒花篮、杖头木偶戏等舞蹈、戏剧搭起了百花齐放的非遗舞台;风筝、灯彩、香囊、剪纸、面塑等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成了各色节庆活动中的“特邀嘉宾”……非遗穿越历史时空,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异彩。

“非遗传承人老师到学校里面来手把手教我们做手工,太有趣啦!”“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看到非遗表演!”“来水绘园玩赶上了非遗集市,这一趟值了!”……越来越多关于非遗的声音在雉水大地响起,大家纷纷感慨:“生活在今天,感觉非遗离我们并不远!”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自2006年起,如皋市便开始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管理和挖掘,对非遗名录体系进行持续拓展和完善。近年来,如皋市深挖非遗文化内涵,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等活动,将非遗传承人从“幕后”推向“台前”,让群众零距离接触非遗、了解非遗,让“老物件”成为大众追赶的“新热潮”。

在享受非遗文化盛宴的同时,一些遍布城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逐渐转化成为了造福一方百姓的文化产业。

盆景技艺(如皋盆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城街道顾庄社区“家家栽种花木,户户蟠扎盆景”,花木种植面积近3000亩。这项非遗技艺催生的不仅是美景,更是百姓的“摇钱树”和“聚宝盆”。

“社区有个大师叫王广明,他是如皋盆景非遗传承人,他的徒弟就有113人,在他的带领下,徒弟们从苗木生产销售转型为发展花木盆景。”顾庄社区党总支书记陈亚鹏说,该社区大规模种植花木盆景,并依托互联网提高销量,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产业振兴之路。

传承、创新与发展,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也是如皋人刻在骨子里的韧性与坚守。在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氏面塑”的立项人、传承人蔡晓霞看来,要让非遗“活下去”并且“火出圈”,就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让精湛的技艺、精美的产品更“活”、更“潮”、更“火”。蔡晓霞擅长运用写实手法,常常以古代仕女、敦煌飞天为灵感进行面塑制作,她手中也会产出时下年轻人喜爱的影视IP、盲盒人物、迪士尼卡通人物等造型。去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蔡晓霞巧手捏出“顶流”冰墩墩,萌出新高度,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小蔡包”学习面塑技艺。如今,41岁的蔡晓霞已有弟子30余人,刚入门的小弟子才7岁。“非遗的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我相信他们可以带着这门手艺走得更远。”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非遗传承,要掌握在年轻人手中,也要搭建对外推介的平台。今年年初,如皋市举行统一战线各界人士新春联谊会暨非遗文化全球推广活动,聘请国际刑侦专家李昌钰博士等7位侨界代表担任如皋非遗文化全球推广大使,借助他们的力量,助推如皋非遗品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一个地区的非遗文化是独树一帜的资源,是其他地区无法模仿、无法复制、无法超越的优势。今后,如皋市将深度挖掘非遗资源,让“久居深闺”的非遗资源更加出彩出圈,用非遗文化“软实力”为发展“硬实力”添彩。